图片由网友“四眼仔i”提供
富安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隶属于江苏省东台市,被誉为“中国茧都”。拥有2200年历史的富安,东北濒临黄海,尽为灰亭草场;西南连阡累陌,皆是禾黍沃壤。以勤劳之人民,秉独厚之地势,煮海熬盐,垦荒种植,累世相承,从而造就一方富庶安康之地,赢得“天开八景、地冠十场”之美称。至于今日,壮工兴镇,依蚕富民,筑巢引凤,亲商厚文;实业振而士气高,仓廪实而民风淳。“中国茧都”名传于五洲,“文化古镇”载华夏之史册。抚今追远,富安以其丰厚底蕴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谱写千年不衰的豪迈乐章,绘就苏中突起的瑰丽画卷。
富安,古称虎墩、虎阜。据《两淮盐法志》《太平寰宇记》《东台县志》记载,唐开元十年(722),海陵监设虎墩场。宋称虎阜,范仲淹任西溪盐官,筑范公堤,境内免遭海潮之患。元初更名富安场。此场“东北滨于大海,尽为灰亭草场;西南连阡累陌,禾黍油油皆沃壤也”。富安场与其他盐场相比,地势较高,盐业发达,农业、渔业、商业兴旺,人民生活既富又安,故名富安。
富安,区位势优,交通便捷。新长铁路、沈海高速、204国道、连申运河、串场河穿越其境,距盐城、南通、扬泰机场仅百公里,位于上海两小时都市圈内。交通的便利带来了经济繁荣,百业兴旺。该镇是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江苏省重点中心镇,江苏省创新型乡镇。尤以茧丝绸驰名中外,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名“中国茧都”,印刷包装机械产业被国内外客商赞誉“富安印机,包装天下”。
富安,环境优美,绿色宜居。因镇域“风景、街区、功能、生态、生活环境”五美俱佳,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称号。富安拾贝,人们印象至深的是老街、银杏树、明代民居和走向世界的鱼汤面、绿色大米、蚕桑、茧丝、印刷包装机械等。
纵观富安历史,一条街,一根丝,一碗面演绎着古镇的千年文明,传承着古镇的悠久的文化,见证着古镇的今昔繁华。
1.5公里长的虎阜街,是古镇悠久历史的见证,当地人称之为“老街”,据《两淮盐法志》记载,唐开元十年(722)海陵监在富安境内设虎墩场(西场村),宋代名为虎阜,元初时改名富安场,富安之名由此沿袭至今。海盐是富安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源,明清时富安境内盐业生产进入黄金时代,有“天开八景,地冠十场”之称。老街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默默诉说着与海盐有关的故事:老街西首老204国道两侧有两棵银杏树,为北宋范仲淹修筑捍海堤时所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如今这两棵树已成富安区域标志。
为逐渔盐之利,由唐至清,一批批移民从南京、苏州、安徽、浙江等地纷纷到富安经营盐业或其他商业并在此定居,而由富商巨贾捐资建造的青石板老街逐渐成型且日趋繁华,蜿蜒如青龙,称为青龙街。
虽经岁月风雨的磨砺,但老街容貌依旧,尚存明清建筑147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9座明代民居,具徽式建筑风格和北京四合院的特色,居苏北乡镇之首。
老街是古镇传统文化的见证。众多历史遗存,散发着历久弥香的文化气息。民间文化和传统技艺不断传承创新,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民间故事、九狮舞的创作,鱼汤面、酥儿饼、蚕丝被的制作,均已成为省市非遗项目;民间歌舞融入了新的时尚元素,不仅走进乡村、社区、县城,更进入深圳、香港等大都市。特别是传统栽桑养蚕技艺,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被商务部确定为援外技术培训基地。
老街是古镇人才辈出的见证。富安出现过众多名人大家,仅明清两代就走出143名榜眼、进士、举人和生员,居两淮盐场之首。老街原青云巷王砚芬世家,17代出了18个榜眼、进士、举人和秀才。
在众多大家中,近代有号称乳虎的场官词人蒋春霖,号称半仙的名医董竹沙;现代有收回正太铁路主权的爱国名将朱华,组建华北第一支抗日铁道游击队的吴作明,空降兵跳伞第一人崔汉卿,著名史学家王育明;当代则有中科院院士周俊、国家重点实验室掌门人卢从明和一批书画家、作家、教育家等。还有一批从古镇富安走向世界的人才翘楚,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如旅法博士吴其昱是世界公认的敦煌学研究权威,留苏学者崔心存在内燃机研究上造诣精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专家朱屯的化工冶金研究成果走在世界前列,享誉全球的基因研究领军人物王俊是人类与动物基因序列研究领域的重要驱动者。
富安横跨范公堤,堤东为海滨地区,盛产海鲜和野味,堤西为里下河地区,是鱼米之乡。丰富而多样的动植物食材为古镇的美食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古镇人独创的美食,可以列数的有“风味三绝”鱼汤面、酥儿饼、粉皮汤,“乡土六特”虎阜猪头肉、白烧肉皮汤、雀儿头馄饨、贴锅米饼、胡萝卜菜、麦嫩仁儿转,“桑园三饮”桑叶香茶、桑葚饮料、桑葚红酒,以及“蚕桑四肴”油炸蚕蛹、桑芽菜、桑叶菜和桑枝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美食一绝——富安鱼汤面,它是古镇饮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已有260多年历史,该面由乾隆二十一年(1756)富安场官张廷炳引进御厨所创,清末富安大兴楼社、陈书东(老盛庆)饭店等厨师又借鉴徽面经验,加以改进研制而成,一直流传至今。
富安鱼汤面不仅深受国内顾客欢迎,还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早在1915年,富安(东台)鱼汤面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巴拿马国际金奖。1996~2018年间,德国、法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巴西、韩国、越南、科威特、柬埔寨、埃塞俄比亚等60多个国家的多批次客商到富安洽谈茧丝绸和印刷包装机械业务或参观交流,品尝富安鱼汤面后都赞不绝口,可以说,富安鱼汤面已经走向世界。
茧丝——古镇通向世界的新路
栽桑养蚕,在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是农户零星分散种养,仅仅作为一项家庭副业,生产方式落后,桑茧质量差、产量低,至于缫丝更是小作坊的土法生产,土丝很难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因受“以粮为纲”旧思想框框的影响,即使是集体养蚕,也难成规模,效益不高。改革开放后,富安的栽桑养蚕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湖桑、家蚕新品种的普遍推广,科学养蚕技术的普及,特别是新的生产经营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使富安的桑蚕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80年代中期,富安成为全省第一家桑蚕业改革试点单位,走出了一条栽桑、养蚕、收烘、缫丝、织绸、服装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的发展道路,集市场、科技、生产、服务为一体,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崭新模式,1992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冠以“富安模式”。
富安镇不仅桑茧产量质量居全国乡镇之首,农民亩桑效益也为全国乡镇之冠,富安牌桑蚕生丝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两块金字招牌。如今的富安茧丝绸产业,已成为全国改革的“领头羊”,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3亿元,成功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桑茧产业,是富安农民最为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今,富安年生产收购优质桑茧5000多吨,蚕农年养蚕收入3.5亿元,相关制成品年销售18亿元、利税2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富安已建成世界闻名的优质桑茧和高档桑蚕生丝生产基地、全国一流的丝绸家纺(服装)产业一条龙示范区。富安高档桑蚕生丝出口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拥有世界高档桑蚕生丝定价权,一条新的“丝绸之路”,正从黄海之滨的富安通往欧美,通往世界各地。
上一篇: 2023年盐城中考录取最低控制线
下一篇: 寻梦富安(王海燕)
本站声明: 本站《江苏名镇名村:“中国茧都”富安镇》由"四眼仔i"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