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建湖县朦胧塔介绍

作者:人心可畏 2021-12-10 老盐城

朦胧塔介绍

朦胧塔位于建湖县宝塔镇(原名辛庄乡)宝塔村朦胧庄北,射阳河与西塘河交会处。为密檐楼阁式砖塔。现仅存三层八面,高约16.7米,底边长约2米。各层腰檐仍见叠涩砖数层和石制角梁。底层南向开门,其上二层各有四门,门位上下相闪。塔内2米高处砖砌穹窿顶,北部置有佛龛,中部有扶梯可盘旋而上,现已毁。

图片由网友“人心可畏”提供

朦胧塔下地宫

1934年,省文管会来此勘探,在底层地坪往下42厘米处发现地宫。地宫为八角形,边长55厘米,深147厘米,南向开有羡道,长2l4厘米。地宫北面有弥座,高69厘米、长39厘米,其上置有一石函,高34.4厘米、长65.7厘米、宽35.2厘米。盖顶端有阴刻正楷“葬舍利函”四字,函内葬有“太平通宝”铜钱百余枚和一黄绢裹着的银棺。银棺长9厘米、宽5.5厘米、高6.7厘米,上盖隐见“……元丰八年……”铭文。其内有“舍利子”、“玛瑙”、“玻璃(水晶)”、“赤珠(玉石)”和数块植物杆茎。

清光绪《阜宁县志》载,朦胧塔在净慧寺前,为唐武德三年(620)建。现从塔身结构、式样、手法等方面考证,该塔为明代重建。但其地宫向下74厘米处置木板,木板下为数根木桩中间夯筑石块为基础,是宋代常见技法。因此,塔应始建于宋。其内舍利函则为明代重建时取出并再次置于地宫之中。该塔对于了解当地宗教历史和明代砖塔地宫结构提供了宝贵实例,其中出土的“葬舍利函”是一件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宋代遗物。

朦胧塔由来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师东征时,兵驻盐城一带海滩上。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李世民单人匹马夜巡大营,不慎闯入了临近敌营的一片滩涂,被敌方巡营的主帅盖苏文发现,立即策马挥刀追来,李世民急催战马,落荒而走。可是马不择路,陷身于淤泥河中。他只得跳下马来,徒步逃命。当他见有一口枯井时,便跳入井中藏身。

盖苏文追到水井处,却不见人影,只看到那眼井口上结着一张完整的蜘蛛网,料定井里不会有人,便策马回营去了。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为感激蜘蛛结网的救命之恩,即派尉迟恭在这口井处建了一座塔。鉴于李世民是“真龙天子”,又被蒙在井口的蜘蛛网掩护逃生,因此有了“朦胧”一词,所以此塔取名为“朦胧宝塔”。并在塔后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净慧寺。塔的东北方还有一条洗泥河,据传说就是唐太宗当年马陷淤泥河,脱险后洗马的地方。

朦胧塔原建在朦胧院内。据《淮郡古寺院》所载,朦胧院创建于唐初。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师东征,夜巡民营,信马闯进敌阵,被敌方主帅发现,李世民急催战马,落荒而走,不慎马陷淤泥河中,只得弃马逃命。危急之时,见有一口枯井,便跳入井中藏身。敌军追到井边,不见人影,又见井口上结着一张完整的蜘蛛网,料定井里无人,便策马回营去了。李世民后来做了皇帝,为感激蜘蛛结网救命之恩,即派尉迟恭在这口枯井处建了一座佛寺蒙龙院。院内建一塔,称蒙龙塔。皇帝为龙,蜘蛛网蒙住皇帝,故名"蒙龙",后"蒙龙"被误写为"朦胧"。志书在记述这传说时,注释"其事无据,然里人盛传之。"

朦胧塔原为五级,后被龙卷风刮倒两级,故又名断塔。在塔底下发现一座地宫,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55厘米,深17.4厘米,宫中有一石函,内贮一只银棺,银棺上镌有"元丰八年"字样。棺内有高僧舍利子数粒,《太平通宝》铜钱多枚。元丰为北宋神宗年号。元丰八年即公元1085年,《太平通宝》系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7一984年)所铸钱币。却没有发现任何唐代遗物。据有关专家鉴定,其塔建筑特点近似明代风格,故新修《建湖县志名胜古迹》栏记载,"根据地宫藏物判断,朦胧塔始建于北宋,复修于明代。"

本站声明: 本站《盐城市建湖县朦胧塔介绍》由"人心可畏"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专题介绍Introduction

建湖县,位于江苏省苏中里下河腹部,隶属盐城市。地理位置北纬33°16′~33°41′,东经119°33′~120°05′。1941年9月,盐城县划县分治,北部划出成立建阳县,因与福建省建阳县同名,于1951年7月改称建湖县,其中 ...

热门文章
推荐资料